顯示具有 以色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以色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十一)



第十一課
橋上的牆

古老的猶太人有句諺語,就是:尊重對方但仍須常常小心提防。今天,猶太人已開始和基督徒發展友誼,不過卻會鄙視那些來宣教的人。基督徒認為,叫人作見證和傳福音,是愛人,關心人的表現。但猶太人卻看這為傲慢,亦等於不理會上帝和祂子民有著永恆的關係。

作者認為靈性的盲目和傲慢嚴重影響著那些推動執行「大使命」的人。雖然如此,作者重申一次他寫這書的目標是希望改變基督徒對猶太人的看法,而不是改變基督徒對自己或自己的任務的看法。作者認為無論在理性上或情緒上的鄙視,都會成為一道牆,立在兩個信仰群體正搭建的橋樑上。

作者早前出了另一本書,名為<<猶太教老師與基督教傳道者的一席話>>。出版那書,因為他發現越來越多基督徒真誠地想要明白猶太人怎樣看聖經和解釋聖經,因此便想到要向他們呈現持守妥拉的猶太教是怎樣的。可惜,部分關注希伯來根源的基督徒卻以為自己的神學根基和解經根基穩妥可靠,以為只要對猶太人釋出愛,便能拿走猶太人「無知帕子」。當這些預期的結果沒有發生,他們就埋怨猶太人竟這樣無知及傲慢。

作者上一本的書,就是希望能為兩個群體建一橋樑,因為只有開始了解,才能開始建造橋樑,只有開始聽,才能開始了解。聽(LiShmoa)似乎是聖經的一個關鍵慨念。人就是因為不聽,所以帶來了無知和傲慢,繼而產生憎恨。

當要處理靈性的事情時,尋思凝想是非常重要的。「對話」和「分享」原本是指彼此尊重地交流想法和感受。我們使用的字眼是鏡子,能反映靈魂的面貌,沒說出來的,就構成靈魂底層的構造。我們必須學習聆聽話語,用話語作鏡子來看說話的人內心的構造。

理解另一觀點,不一定表示同意那觀點。不過有一個真理是兩個信仰群體都清楚明白的,就是上帝有主權,我們要有完全的信心去相信上帝有能力整頓所有需要整頓的事。人如果有謙卑的靈和痛悔的心,就能成為指路明燈。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十)


身為神的子民,猶太人背負了很多打擊。正如真正跟隨雅偉的基督徒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攻擊。雖然人不明白當中的計劃,但作者其中一點引起我們反思:有些猶太人因為這些攻擊而把自己變得世俗化了,還怎能稱為外邦人的光?同樣,基督徒若不能在世界中分別為聖,如何能作鹽發光?



第十課
外邦人的光

以賽亞書42:5-6提到上帝向以色列民說,上帝憑公義召了以色列民,保護了他們,立了他們作人民的約,使他們能成為列國之光。作者在想,或許因為以色列民族不能活出選民當有的表現,加上重複的失敗,導致他們受到鄙視及出現取代論這類意識形態。隨著聖殿被毀,猶太人被分散,這些嫉妒憎恨只有日益猖獗。

以色列流離在外,在世上列國僑居,這件事帶著一個有力的信息,但這要到末後的日子,人才能全面了解這信息。不過有些人卻意圖改變上帝和祂所定的計畫來迎合出於人的教條和欲望。

猶太民族過去慘受嘲笑、屠殺和輕蔑,在歷史裏,大約有九十四次驅逐猶太人的事件,每次的情況也差不多。

猶太人蒙上帝揀選,是不是必然會帶來嫉妒和憎恨?有一個傳統的猶太笑話就強烈地流露出這苦樂參半的心情了:上帝,祢可不可以暫時揀選一下別人?

有些孩童因長年累月受到悲慘的虐待,就覺得是自己有問題,要解決這問題,他們的辦法就包括了否定自己的身份,他們想,若能隱藏自己的身份,減少自己的本質,或許周圍的人就不會憎恨他們了。他們相信,只要接受同化,做個沒有民族特色的世界公民,就能保障自己了。這些世俗化的猶太人持續地找方法模仿列國,令自己獨有的民族特質弄得模糊,最後,有人就會問,若是這樣,他們怎能稱為外邦人的光?

無論猶太民族願意與否,知道與否,他們都將會是「外邦人的光」。耶路撒冷重新統一,重新建造,分散了的以色列民族也開始回歸上帝應許給他們的土地。然而要完全實現成為外邦人的光這神聖任務,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成為上帝聖言的器皿和承載者。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九)


每一事件都有它的屬靈意義。就算最近發生的「佔中運動」,神也有祂的心意,問題是人能否明白。以色列國重生,它的屬靈含義就更重大。其一是神的預言實現了。猶太信仰相信,預言是要用後視鏡來看的,預言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訴我們將會發生什麼事,反而是當預言看來應驗時,能夠肯定上帝是上帝。


第九課
以色列國

以色列國在聖經之地以色列重生,這件事對全世界有重大的屬靈涵義。有些人相信自己取代了以色列民族,對他們來說,這古老預言的應驗造成難題。所以本能地,他們都敵對這新成立的國家,還支持那些決心消滅這民族的群體。不過,同一時間,基督徒錫安主義卻出現了,他們以聖經為路標和尺子,重新審視世界的歴史,也能較留意每件事情跟聖經有關的意義。上帝不單從上面看著世界,還積極地參與那些正在塑造人類歴史的事。

猶太信仰相信,預言是要用後視鏡來看的,預言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訴我們將會發生什麼事,反而是當預言看來應驗時,能夠肯定上帝是上帝。

縱然基督徒錫安主義能從聖經角度看事情,也關心著希伯來的根源,但猶太人的創口及傷痕,讓猶太人對他們仍存有恐懼,亦小心面對任何伸出的援手。根據傳統基督徒神學,猶太人歸回錫安是末世哈米吉多頓災難的前奏,只有少數猶太餘民能歸向基督信仰而保存性命。

部分的基督徒帶著取代論的觀點,即是先要有一個相信基督教的以色列存在於世上,耶穌才能回來。但這本身包含著傲慢,也不斷傷害著雙方在建立的關係。

以賽亞書十一章說,在末後的日子,認識上帝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般。所以猶太人認為末後的日子,世上的七十列國肯定會跟以色列作對,但最後卻定會失敗,然後這七十國最後會來耶路撒冷慶祝住棚節,讚美獨一的永生上帝。

猶太人恆常都記著上帝在掌管萬有,而非教條在掌管萬有。一位基督徒牧師說過,所有國家都是由人的行動創造出來的,而以色列卻是由上帝的行動創造出來的。上帝用一個永遠的、無條件的約,以君王贈地的方式把以色列地賜給亞伯拉罕和他通過以撒、雅各而出生的後裔。作者相信,這份對以色列國的支持是來自深切渴慕要順服上帝旨意的心。

作者認為,猶太人和基督徒對上帝在掌管萬有的這份信任和信心,可以作為建立橋樑的工具。當雙方都敏感對方的感受,也努力避免弄破舊傷口時,這份關係得著滋養,也提供了雙方走在一起的基礎。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八)


通常人向神禱告,都是向神祈求成就自己的一些心意和慾望。但猶太人的禱告是希望自己的心被改變,從而能夠更加親近神。這種思想擦新了自己的眼界


第八課
猶太人看禱告

猶太人的禱告是一人獨自禱告,而且是影響自己的。聖經裏哈拿的禱告就最能代表猶太人對禱告的理解。從撒母耳記上第一章看到,哈拿的丈夫以利加拿及大祭司以利都不明白哈拿的心情,令哈拿感到非常孤單。於是她最後轉向上主禱告,而上帝也應了她的祈求。

如果人在一個地方,沒有任何別的事物能倚靠,只能倚靠上帝,這時候發出的禱告就最有力。投靠永恆的上帝,能把人從屬世的錨拉起來。人若能在單獨的境況親近上帝,找到這親密關係的泉源,禱告就能更深入了。

猶太人往往聚集一起禱告,有時同聲禱告,甚至可以同時説同一篇禱文,然而這樣禱告的核心本質是每個猶太人單獨禱告。禱告是單獨與上帝會晤的時間,而禱告崇拜的內容是詩篇和聖經經文摘錄,次序固定,為要幫助每個人進入和上帝單獨會晤的時刻。猶太人禱告時會擺動身體,不是因為這是指定的崇拜方式,而是他們在懇切禱告中,隨著自己靈魂的節奏和旋律來擺動,就如音樂家演奏美妙樂曲時,身體無可避免地隨著音樂擺動一般。

雖然禱告是每個人獨立地向神祈求,但聚集在一起卻是必須的元素。利未記二十二章32節説:「我要在以色列眾人中被尊為聖。」據猶太人的智者指出,聖潔之源在於整個群體的靈性力量。每個人必須從民族的整個靈魂支取力量,解決自己靈魂的乾渴。

有一點很重要,希伯來文的「禱告」LeHitpalel是反身動詞(reflexive verb),但在其他文化傳統,「禱告」都是主動詞(active verb)。猶太人向上帝禱告,不是為了改變上帝的心思,而是要自己有所改變。雖然聖經中多有祈求上帝改變命令或環境,但重心是這些人也需改變自己,當他們的靈魂開始轉向和改正,上帝便會改變原來的命令。

例如摩西在西奈山為叛逆的以色列人代求,這並没有使上帝寬容或改變心意。祂容許摩西培養力量和迫切的渴求,這樣他才可以站起來為以色列呼求。摩西改變了,上帝就收回命令。


宇宙間最強大的靈性力量莫過於迫切的渴求,而禱告就是這渴求所發出的聲音。這是一股靈性力量去修正世界,使世界能重新執行上帝所給予的任務。

在列王記下二十章1-6節,希西家向神懇切禱告。上帝豈有可能事先不知道希西家禱告的內容?上帝的命令豈不是不能收回嗎?希西家的禱告沒有改變上帝的命令,希西家的的禱告改變了希西家。舊的希西家真是消逝了,聽到這個新宣告的,是新的希西家。這就是禱告的力量。

我們為著不同的事物向上帝祈求,讚美上帝,感謝上帝,但這與禱告蒙應允無關。禱告蒙應允,因為我們在當中發覺自己緊靠了上帝。

我們每人都要尋著一個單獨見上帝的地方,在那裏,我們能誇越差異,誇越教條框框得著釋放,靈魂因此能提升到一個能緊靠上帝的境界。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四)


我們常常不肯定神是否聽我們的禱告。但其實神是恆常向我們說話,只是我們沒有恆常在聽。作為認識神的兒女,祂希望我們成為什麼人?在猶太人的理解中,天父並非期望人能夠完全,而是想我們變得聖潔,還有我們想要像祂,是一份這樣親密、緊靠的關係。



第四章
LiShmoa,聽

學習聽
LiShmoa聽是舊約聖經裡差不多最重要的一個字眼。希伯來文的「聽」包括聆聽和聽從這兩個意思。

神藉著說話創造了世界,所以,聽上帝、聽祂的話就等於完滿地滿足祂的創造。上帝把祂創造的行動本身描述為「說話」的行動。

上帝恆常向我們說話,只是我們沒有恆常在聽。祂等待著我們聽祂正在說的話,等待著我們轉向祂。

「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申6:4

先聆聽,然後才說話。
聆聽,不要定下任何條件。
聆聽,為著要學習。

作僕人
猶太人對忠誠的觀念還有另一個元素,就是作僕人。作見証人的最住方法是作僕人。猶太人相信,所有人的責任是要成為上帝的器皿,成為一個配得上這身分、甘心樂意的僕人來遵行神的計劃。

我們在天上的父
猶太人擁有的,或者渴慕的,是連結於他們的天父,Avinu SheBashamyim。我要成為我天上父親和君王的一個器皿,並且緊靠祂和祂的旨意,這是身為有信仰的猶太人的全部人生。

上帝完全掌控著萬事,祂留給我們人類做的,是抉擇要不要緊靠祂,要不要敬畏上帝。上帝把自己的呼喚放在世界裏,但是讓人選擇聽從或不理會。

要明白宇宙的創造主是我們的父親是關鍵因素,使我們有能力回家。不論我們感到如何不配,也不能讓這感覺成為我們與神之間的障礙。

上帝用的語言
「人就是上帝用的語言」。根據猶太人的理解,我們在這世界上的任務是要彰顯敬畏上帝的性情,並且成為祂臨在的一個器皿。我們就是這樣成為上帝的語言。於是,我們的任務就是,做一切事情時都代表祂的聖潔和聖名。猶太人的理解中,上帝並非期望人能夠完全,而是想我們變得聖潔,我們想要像祂,這個過程比目的地更為重要。

傳揚祂的榮耀
「耶和華的榮耀從城中上升、停在城東的那座山上。」西11:23看似矛盾,似乎說上帝的臨在離開了聖殿山。但這不可能發生,因神清楚宣告過祂的臨在永遠留在那裡。

「榮耀」這個字的原文是Kavod,與「臨在」Shechina通常用作同義詞。神的榮耀是上帝臨在的彰顯,需要以人來表達,需要人成為彰顯的器皿。Kavod的意思是尊貴或榮耀,是神可觸摸的臨在,由敬畏神、宣揚上帝的人表達出來。上帝的「臨在」Shechina沒有離開過聖殿山。但當猶太人被驅逐出聖殿山時,神的榮耀Kavod也同時離開。

因此,宣揚祂的榮耀,成為彰顯祂榮耀的器皿,是我們的責任。基本上這就是成為神的語言。

猶太民族回歸以色列地之所以這樣關鍵,就是這個原因了。猶太人回歸,就是上帝的榮耀回歸祂的地。

猶太人的行走,主要不靠目的地來定義,主要靠怎樣走來定義。每一步,都又一次在受造世界彰顯上帝的臨在。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三)


人生旅程中,大部份人的焦點只是目的地,但信心的建立依靠過程。如果我們知道除了人類對時間理解這個架構以外,還有神的時間架構存在,就有能力走這悠長的旅程。在人類眼中兩條看起來平行的線,從那位無限者的角度看來,最後將會匯聚在一起。


第三章
旅程與目的地

作者說:如果要走這信的旅程,必須明白旅程裡每一步、每一段都重要。你必定要明白走的過程和目的地有什麼關係。

如果焦點是目的地而不是旅程,是標杆而不是達到標杆的過程,我們就無可避免會只注意福氣而不注意上帝,一切福氣的源頭。這樣我們就完全弄錯了。

根據猶太拉比所說,創1:11(新漢)中神說「果樹結出有種子的果實」,但12節說大地是「樹結出果實」。他們的智者解釋:這項創造的原本理想是,樹本身(樹皮和樹幹)就有果子的味道,是果樹結出果子。但是大地生出來的,卻只是結果子的樹,表示理想和造了出來的現實看來有不同。然而,神「看這很好」。拉比解釋:我們普遍都嚮往達到標杆,但忽略了達到標杆的過程。人往往注目於樹的果子,而忽略了結果子的這棵樹本身的甜美。我們把重點放在目的地,導致不能夠欣賞自己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

作者提及過他父親上戰場時的一個經歷,在戰役期間,他們的隊伍士兵已經不多,彈藥也不多,在這緊張一刻,他父親卻拿出巧克力請大家吃,然後笑說,他們已經盡了力作戰,生死是由那位至高的主宰掌管的。作者說我們要學的,就是這種扎根於悠長旅途過程的信心。

時間有兩個架構,互相平衡。第一個架構是人類對時間的理解:根據這個架構,時間的開端是第一個人開始生死過程的時候。第二個架構是上帝時間的架構。在這個架構裡,時間的推進和過程不是人所能明白的,但是,我們如果知道有這樣的時間架構存在,就可以有能力走這悠長的旅程。

在很長的時間裡,猶太人和基督徒這兩個群體走著非常迥異的路,以致已經看不見對方。然而,我們都走向那位無限者,而所有的路在越走越近那無限點的時候,都終必匯合。兩條看起來平行的線,從那位無限者的角度看來,將會匯聚在一起。

因此,我們都必須學習聽。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二)


猶太人和基督徒對「彌賽亞」、「救恩」、「救贖」、「罪」、「悔改」、「順服」、「信」等詞彙有著不同的理解。就算「信」也是基督徒經常發生爭議的題目。無論如何,希望我們不是按人的意思去解釋,而是按著神的話語去明白。



第二章
過去的障礙

太7:16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猶太民族在過去二千年來所經歷是苦澀的,正因為這樣,大部份猶太人即使明白對話的重要,卻沒有興趣與基督徒對話,或者應該說是不信任對方來對話的用意和動機。

這局面逐漸改變,但語言卻是猶太人和基督徒最大的障礙之一。雖然用上相同的詞語,但雙方往往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彌賽亞」、「救恩」、「救贖」、「罪」、「悔改」、「順服」、「信」等詞彙,都是兩個信仰群體重視的,然而在兩個群體裡卻各有不同的涵意。

一、關係:基督徒認為與上帝有關係即是人與神接上,表達兩者之間的愛,而猶太人一般不會用關係這個字,因為這意味著人與神平等。但如果基督徒問猶太人「你愛不愛上帝」,猶太人的回答會是:「我盡心、盡性命、盡力愛祂。」

二、天堂:基督徒會努力得到永恆、救恩,進入天堂。但對猶太人來說,救恩和永恆是他們和上帝連結的結果,而不是目的。猶太人順服和服事上帝,是因為祂是上帝,因為他們盡心、盡性命、盡力愛祂,而不是因為這樣做能讓他們進天堂。天堂、救恩和永恆是和神同行的效果,而不是目的。

三、信:猶太人認為,信不僅是「相信」。通常翻譯為信的希伯來文詞語是emunah,較好的理解是「忠信」或「忠誠」(faithfulness)。對上帝的相信轉化為向前的邁進和行動和對上帝心意和話語的忠誠。亞伯拉罕的信在於他自願走向自己不知道的未來,按照上帝的指示往前走,去努力做不可能做到的事,因為這是猶太人信仰的精義。猶太人不是「相信」誡命,而是忠誠地對待誡命。相信上帝,並且把這份相信轉化為忠誠、向前邁進、行動。相信而不順服,相信而沒有忠誠地實行出這份相信,並不是真正的相信。忠誠地向著未知的景況邁進,成了猶太人屬靈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正如路得向拿俄米堅定地說:「你往哪裡走,我也往那裡走;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1:16)這樣她就加入了猶太民族。忠誠地往前走,這才是信,才是終極任務。



你說,我聆聽。猶太人的心聲(一)


近期看了一本書,作者用猶太人的角度描述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的差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謙卑是所有屬靈事情的關鍵」。宗教上出現不同紛爭,往往是由人的自大而起。我們的屬靈生命能否成長,能否向前,能否被神使用,也取決於這一重要關鍵。感謝天父提醒我們時刻學習耶穌基督的那一份謙卑!




第一章
亞伯拉罕的帳棚

作者在耶路撒冷舊城開了一間書店,希望藉此店讓人互相走近。他認為我們都有責任尊上帝的名為聖,所以他希望能在店內讓弟兄姊妹聚在一起討論,亦希望每次的相聚都是帶著意義,跟上帝給猶太民族的計劃和異象相會。

猶太信仰教導,人生存的任務,是要成為彰顯上帝的器皿,達成上帝給世界的任務。有兩個方法可成就這些任務。一是以挪亞和他的方舟為代表,二是以亞伯拉罕的帳棚為代表。

以倫拉比認為,每個世代的人需要不同方式來救活生命,也需要不同方式來傳揚關於聖潔的信息。當世界上的邪惡差不多要淹沒整個世界的時候,人需要一個避難所,就是方舟;但其他時候則需要亞伯拉罕的帳棚。

猶太智者說,亞伯拉罕的帳棚四面都打開,為要確保所有迷途者、異鄉客和尋求的人走過時,不會覺得不受歡迎,不可內進。

過去,猶太人和基督徒彼此不和,但現在愈來愈多基督徒有了對猶太根源的醒覺。就如羅馬書11章野橄欖枝子接上一棵橄欖樹的根上這個比喻,大家開始明白,假如樹根日漸凋零,就不可能有吐蕊開花的枝子。因此,如果要明白是什麼維持枝子的生命,就必須掌握是什麼維持樹根的生命。是故,作者認為認識根源是十分重要。

有很多基督徒覺得猶太人猶如被「摩西的帕子」蒙蔽了,以致看不到基督徒看來是一目了然的事,雖然作者不同意,但他認為「謙卑是所有屬靈事情的關鍵」。把屬靈的事交托給神,這是謙卑地在上帝面前走人生路的關鍵。


作者說,先知以賽亞也談論過一塊帕子,不過是一塊蒙蔽世上列國的帕子(賽25:6-7)。在上帝所定的時間,這「蒙蔽列國的蒙臉帕」將會掀開。他認為,猶太人和基督徒雙方需要同樣相信,必定有上帝介入和幫助,才有這「看見」。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希伯來語(七):以巴衝突

這週從國際新聞看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的衝突升溫,造成平民多人死傷。

因著基督門徒福音會的讀書計劃,把去年買的一本書《猶太秘史》快快看了一遍。這本書是一位中國學者以歷史角度出發,描述猶太民族三千年的坎坷歷史。相信就算不認識雅偉神的人,也不能否定猶太人獨一無二的傳奇歷史。



以下是《猶太秘史》的簡介:

以近代歷史來說,最傳奇的一段不可不提以色列復國。猶太人寄居外地差不多二千年,於1948年終於奇蹟地復國,實現了神的應許。復國背後,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屠殺了600萬猶太人、於1945年戰敗後,因著猶太人無家可歸,加上各國列強的自身利益,允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作為認識神的人,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歷史問題?

今年5月,天主教和基督教就有關成義/稱義教義聯合聲明完成了中文翻譯。此聯合聲明的目的在於解除400年前天主教對基督教的「譴責」。這譴責源於雙方對於「因信成義」、「因信稱義」的分歧,從而互相指責,造成分裂。

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各書3:14-18

若我們認真返回聖經,便知道神的教導是要我們追求「從上頭來的智慧」,當人離開了神的真正教導,很容易落入紛爭、分裂局面。讓我們祈求時刻儆醒守望,心裡保持柔和謙卑,不要因為人的驕傲,而落入宗教的景況。